他从事传染病临床工作26年,是一名转业军人。8年的部队生活培养了他勇于担当,无惧无畏,甘于奉献优秀的品质。2002年转业到地方工作以后,他几乎参与了所有的绵阳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,“二号病”疫情处置、“手足口”疫情处置……。 2003年“非典” 接诊首例疑似患者,2008年“5.12”地震后援建北川一年半,2020年首例新冠病人检出。
严谨求实的态度 高度的责任心
在今年“新冠”疫情发生后,他担任绵阳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。主要负责全市筛查病例的会诊,全市确诊病人以及所有疑似病人的治疗,组织专家组讨论会诊及确定治疗方案;指导县级医院的发热门诊、隔离病房的设置以及医护人员的防护;同时还要负责本院的发热门诊和传染病区诊疗工作。
1月18日晚,一名湖北来的发热病人,拒绝任何检测离开医院,如果是“新冠”患者将引发极其严重后果,接到门诊医生电话,他立即向医务处报告并赶到病房,反复给病人打电话,联系到病人后,经过近5小时反复劝导,把患者说服回到医院,免费为其检查并排除了“新冠”病例,才放心离开医院。他说:“我们决不能漏掉一例患者”。1月20日绵阳首例患者在筛查过程中根据诊疗方案,患者的其它特征都符合,但影像学有出入,并不符合,但他和专家团队坚持采样,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,精确判断、严谨应对,最终首例确诊。
他所在的感染科是绵阳抗疫的“前哨站”, 疫情暴发后一直处于“连轴转”。作为支部书记,带领支部14名党员坚守在一线,凌晨2点前基本没休息,支部党员们把“首道防线绝不能失”作为工作信条,“硬核表达”筑起了一道生命防线。他最关注的是疫情、心里系的是患者,大年三十放弃了和家人团年,大年初一错过了母亲的生日,每天满满的行程,无一空档,僵白的手指,满是线痕的面孔,一直坚守岗位的他给予医护人员信心,传递战胜疫情的信念。正是他坚守在抗疫一线,掌握一线情报,为全市防控工作提出有益建议和意见,将为全市打赢这场狙击战提供医学能力、智力支撑以及决策依据。绵阳新冠患者相继治愈出院,是他及团队跟时间赛跑、与病魔较量的具体体现。我市从1月20日第一例确诊病人到3月13日确诊病人和疑似病人双清零,历时53天。我院丰谷病区收治确诊患者13例,疑似及高度怀疑患者81例。其中重症2例危重症1例。50多天来,对13例确诊患者组织市级专家会诊90次。全市收治确诊病人22例,53天组织全市会诊筛查患者近100人次。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,各系统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下,绵阳地区疫情得到有效控制,没有出现本地病例集聚发生和流行的情况,实现新冠病人“零”死亡,医护人员“零”感染,取得阶段性的胜利。
尽显仁心无疆 大医精诚
作为一名从事传染病临床工作26年的老医生,一名老党员,一名转业军人,关键时刻展现出勇于担当,无惧无畏,甘于奉献优秀的品质。2003年,他主动请缨参加定点医院的“非典”防治,第一个接诊患者。2008年“5.12”地震发生后,他主动申请援建北川,按市委安排援建1年的时间,考虑到北川灾后重建任务重,他又主动申请延长半年,在北川工作期间,跑遍了北川所有乡镇,参与了北川所有县乡医疗机构重建工作。在2008年震后北川“9.24”洪涝灾害发生后,得知擂鼓、永安、曲山缺乏消毒药物,冒着山体滑坡地震次生灾害的风险,亲自驾车将急需药品送往各卫生院,为抗灾急救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。2009年被北川县委评为“优秀挂职干部”。
赤子之心为病患,心之所向是担当。在感染科工作,平常接触的都是各类传染病人,很多人都望而止步,他一干就是26年。当问他怕不怕被传染时?他说怕也要干,我是一名医生,这是我的本职工作,如果医生都怕了不去做了,病人这么办。一名艾滋病患者收入病房,他亲自为病人检查身体,当时病人家属很激动,说在其他医院医生都不敢碰病人,更别说检查,他告诉病人家属,我是专科医生,对这个疾病的传播途径我很清楚,所以我不害怕,非专科医生对这个疾病不够了解,这个要理解。2010年在抢救一个手足口危重患儿,当时患者呼吸停止,他毫不犹豫的为患儿做口对口的人工呼吸。事后有人问他,不怕被传染吗?他说,手足口病主要是学龄前儿童,而且当时情况紧急,也没想太多。在26年的临床医疗工作中,他一直践行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”诺言,秉承“宽仁、博爱”的精神,视病人如亲人,兢兢业业、一丝不苟,以精湛的医术救治了无数患者的生命,树立了白衣天使的美好形象,在群众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。
狠抓业务建设 打造“硬核”团队
在他的带领下,感染科从以前的一个综合性专业已发展为具有肝炎肝病、结核病、儿童传染病三个亚专业的学科。通过了市级重点学科验收,以及通过省级甲级重点专科评审,亚专业肝炎肝病科通过市甲级重点学科评审,结核病科通过市级乙级重点学科评审。先后在科室开展的新技术项目:纤支镜应用于肺结核病人的诊断及鉴别诊断,肝穿肝组织活检技术,无创肝纤维检测,人工肝支持系统(血浆置换、血浆灌流、胆红素吸附、DPMS)治疗重型肝炎,肝硬化病人的腹水浓缩回输治疗,开展介入治疗肝癌,肺结核大咯血,TIPS等。近5年承办国家继续教育1项、省继续教育2项;牵头与老挝友谊医院开展国际合作,并主办“首届中国-老挝传染病防控论坛”。四川省2016年医疗质量总报告中,三级综合医院各临床专科医疗服务能力与质量传染病专业排名,所带领专业全省排名第一。申报国家卫计委课题2项,与绵阳市中医院联合申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“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建设基地”项目1项;省卫生厅课题并3项;市科技局课题1项。他先后在《中华肝脏病杂志》、《中华临床医学杂志》、《海南医学院学报》、《中国基层医药杂志》等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,SCI收录1篇。参编专著3部。参与国家“十一五”“十二五”重大科技专项“重大传染病防治综合示范区”建设项目。作为绵阳地区传染病专业的学科带头人,重视绵阳地区传染病学科的整体建设和能力提升,在带领本专业发展之余,积极指导下级医院传染病学科建设,开展了义诊、教学查房、会诊、巡回讲课等形式的指导工作,组织成立绵阳市传染病诊疗技术协作组,构建了绵阳地区传染病救治网络,为本地区传染病救治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2016年12月获“四川省卫生计生委第十二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”称号、2015年获首届“绵阳市十大好医生”称号、2016年获首届“绵阳市十佳健康卫士”称号、2018年获首届“绵阳市优秀中青年医师”称号、2018年获四川省卫计委、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“新时代健康卫士”称号。
好人寄语:
人的生命是有限的、精力也是有限的,只需要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,哪怕一辈子做好一件事。
道德点评:
他是一个普通的医务工作者,在平凡岗位上用行动诠释着“仁心无疆,大医精诚”;作为一名转业军人“退伍不褪色”,离开了军队,仍然保留军人的作风和优良的品质。他用他的个人魅力温暖着、感动着我们!